级别: 九级会员
UID: 1018996
精华: 0
发帖: 2689
威望: 1000 点
金钱: 211600 RMB
贡献值: 296 点
注册时间: 2019-10-01
最后登录: 2025-07-29
0楼  发表于: 昨天

致~!关于少林寺, 墙倒众人推。你们早干嘛去了?“最会说后来”的“诸葛亮们”

一、当“网红方丈”翻车,键盘侠齐刷刷上线
2025年7月26日,多个交叉信源传出:河南嵩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。少林寺方面电话被挂断,对外回应仅是“等官方消息”
。与此同时,他的微博自24日清晨6 : 58起再无更新,停更行为立即引发热议与猜测
网络舆论瞬时炸开锅——从“佛门失守”到“宗教被资本绑架”,从“情僧传闻”到“金钱权力的迷失”,各种贴子、段子、评论如潮涌现。
此刻,“事后诸葛亮”登场。

有人开始批判:“你们当年哪里去了?当少林帝国扩张时,你们为他点赞,转发照片,吹捧“少林品牌”全球化;大家又赞叹“网红方丈”的媒体姿态,几乎无人发问:这背后到底藏了什么?”确实,直到今天,依然多数人在质疑为何过去多年对他的商业化、豪车、奇葩高额香火钱(一次6000元)、文创布局(上百商标、18家企业)只当作“聪明经营”鸣掌,而非怀疑

二、沉默或粉饰,是当年“清净庙”的合唱
2008年起,少林寺陆续开设电商平台、海外文化中心、武僧巡演团,发展为集文创、酒店、旅游、房地产于一体的“少林集团”。外界将其称为“少林CEO”、“经济和尚”——当时更多是吹捧,而非批评声音占主导

2011年嫖娼传闻、2015年匿名举报“释正义”爆料释永信包养情妇、育有私生子,与尼僧关系复杂,同时指控他侵吞寺产——这些都曾一时引爆舆论。但最终无一官方定论,媒体或舆论未持续追问,最终不了了之
当时舆论生态是沉默、冷漠或附和。若有质疑也显得“多疑”、“杞人忧天”。而如今,一旦新闻爆发,“我早就看出来”的账号头像蜂拥上线,仿佛这些深刻观察从未间断。

三、今日嘲讽,明日镜像轮到谁?
“早干嘛去了?”这句犀利发问狠狠戳中那些当年默许或漠视背后红利的人。当少林寺商业帝国的利润滚滚而来,网红方丈成为媒体宠儿时——有谁怀疑过他的“佛门清净”?
如今批判者高谈制度建设、监督缺失,却忽视自己当年成了推手。当“墙没倒”时,谁愿意站出来质疑高建筑的“裂缝”?
叹曰:你们当年围观他的中高级接待现场、翻牌子、打卡朝圣、转发“慈善公益”的文图时——你们在哪?如今“墙要倒了”,你们站定了?

四、舆论不仅要批判,更要反思结构
当然,不反对对错误行为进行舆论监督。但更需要反思:为何过去多年那些线索、争议、举报未转化为制度层面的监督与透明?哪怕一次曝光、哪怕一次公开审计,是否能避免今天大规模舆情失序与公众失望?
真正有效的机制,不靠事后一句“我早就看穿”,而是强调:
僧团内部、宗教协会的财务透明机制;
外部公共监督与信众知情权;
对可能的利益链条进行定期审计;
防止信仰寓于资本运营。
这些制度缺位,让“当年默许”成为“今日落网”的温床。

五、结语 — 给那些“早就看透”的人
键盘上的“诸葛亮”们,请先问自己:
你真的“早干嘛去了”,抑或你只是在趁“墙要倒”时加入围观?
今日的批判,是因为流量,更是人设加持;明日会有新的“倒塌”等你站台吗?
下次若有人高举监督大旗时,也许你得问一句:“你早干嘛去了?”
愿真正关心社会公正者,不缺席,也不自鸣得意。

六、不能只有围观,更应启动追责机制
“早干嘛去了?”除了是对键盘侠的讽刺,更应成为制度改革的拷问。若要避免下一个“释永信事件”,就不能仅靠媒体曝光或舆论追击,而应推动实质性问责机制的启动。
我们应严肃追问以下几个关键问题:
宗教场所的商业化经营是否有明确边界?
宗教不应成为资本狂奔的避风港。若释永信确实存在以宗教名义牟取个人或特定小团体私利的行为,应依法追责,并厘清宗教与经济的界限。
相关监管部门为何多年未有效干预?
如果举报从2011年至今反复出现,却始终未被严肃查处,那说明不仅仅是“一个人的问题”,还牵涉监管失职,甚至可能有权力庇护。必须启动对相关单位、主管机关的责任调查。
寺庙资产、信众捐款是否存在挪用或黑箱操作?
民政、宗教事务部门是否对寺院财务进行过审计?信众捐献是否有去向公示?如果寺庙经营完全处于“神秘地带”,就意味着信仰被包装成了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。应启动全国范围内对大型宗教场所的专项财务审查与透明改革。
舆论与公权之间如何形成有效联动?
舆论不能成为正义的“最后一道防线”,更不能总在“出事之后”才被激活。我们需要明确:一旦有举报,就应依法调查,不应置之不理、不应“既得利益者”操控结论。
因此,建议由民宗事务局、纪检监察机关牵头,启动专项调查小组,全面梳理释永信及少林寺近20年的资产运作、法人登记、投资往来、涉政关系,并查清背后是否存在权力与资本共生的结构性腐败。
这不仅是清理一个人的问题,而是一次宗教界信用体系的自救。